目录:
颐和园资料
1、颐和园,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,前身为清漪园,坐落在北京西郊,距城区15公里,占地约290公顷(9平方千米),与圆明园毗邻。
2、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,前身是清漪园,取“颐养太和”之义。现在的颐和园是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总称,总面积290公顷。全区布局可分为政治活动区、生活居住区和风景浏览区三个部分。
3、北京颐和园的资料 概述 颐和园,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,位于北京市海淀区。它始建于清朝,是一座集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的皇家园林。颐和园融合了山水景观、建筑艺术、历史文化于一体,被誉为“皇家园林博物馆”。历史沿革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朝的皇家花园——清漪园。
4、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,它地处北京西北郊外,距京城约15公里,旧称“清漪园”。1888年重建,改名“颐和园”,耗银3000万两,历时十年。颐和园规模宏大,占地面积达293公顷,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。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,大致可分为行政、生活、游览三个部分。
5、颐和园资料 颐和园概述 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,位于北京市海淀区,占地面积广阔,拥有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。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作,颐和园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、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建筑技艺而闻名于世。颐和园历史背景 颐和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,原为清漪园。
6、颐和园资料 概述 颐和园,坐落在北京市西北郊,是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园林。该园以湖泊为主体,结合山峦、建筑、植被等多种元素,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。颐和园建于清朝,作为皇家园林,其规模宏大,内容丰富多彩,被誉为“皇家园林博物馆”。历史背景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,始建于1750年。
为什么将颐和园的历史概括为“三建”“两毁”的历史
1、“三建”指1750年、1888年、1902年的三次大修建,“两毁”指1860年、1900年两次帝国主义的破坏。颐和园的历史,是中幽近代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。供参考。
2、同时,颐和园本就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,出西直门后过海甸镇,不久就能到达颐和园正门——东宫门。便利的交通条件与晚清的修缮改造,为日后颐和园对公众开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。1914年,京都市政公所开始对市内的皇产、苑囿进行改造,将它们陆续开放为公园,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,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。
3、颐和园是三建两毁,颐和园,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,前身为清漪园,坐落在北京西郊,距城区15公里,占地约290公顷,与圆明园毗邻。颐和园是以昆明湖、万寿山为基址,以杭州西湖为蓝本,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,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,被誉为“皇家园林博物馆”。
4、意思就是这里是给太后养老的地方。不过第二次 ### 战争颐和园再一次遭受炮火被毁。于新中国成立后再次重修。所以颐和园是三建两毁。
5、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滨区,是中国现存更大的古代的皇家园林。有关颐和园的最早记载,是金贞元二年(1151年)完颜亮迁都燕京时在此建立金山行宫。清乾隆十五年(1750年)大规模改建为宫苑,取名为清漪园。其的在咸丰九年(1860年)被英法联军毁坏。
6、颐和园的历史上曾遭受两次重大的破坏。之一次发生在公元1860年的咸丰十年,当时正值第二次 ### 战争,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无情的焚烧和摧毁。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园林艺术的一次巨大损失。而第二次灾难则发生在公元1900年,即光绪二十六年,颐和园遭到了八国联军的洗劫与破坏。
颐和园经历了几次修造
1、光绪二十六年(公元1900年),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,翌年,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,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。1924年,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。
2、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,改名颐和园,1900年,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,1902年再次修复。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,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。
3、颐和园,位于山水清幽、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,原名清漪园,始建于公元 1750 年,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 --- 康乾盛世 时期; 1860 年的第二次 ### 战争中,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; 1886 年,清 ### 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,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,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。
4、经过两次 ### 战争,清王朝国库再也拿不出整笔的款项来修造规模宏大的园苑了。但是为了建园,慈禧太后就挪移海军建设的专款作为建园的经费。据内务府在1887年开列的《万寿山已修未修齐工程清单》的记载,这一年园内已竣工的建筑物共计24处,约占颐和园全部建筑的1/3。
颐和园四大部洲的被毁与重建
这组建筑,1860年被美法联军烧毁。光绪十四年,只在原地上修了一层香岩宗印之阁,其他仍是瓦砾一片。1980年,国家拨巨资修缮了四大部洲、八小部洲和四座梵塔,基本上恢复了原貌。
颐和园没有被毁灭,颐和园在被占期间部分建筑被焚毁过。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七月二十一日(8月15日),八国联军侵占北京。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经颐和园出逃。七月二十五日(8月19日),俄国军队首先侵占颐和园。以后,日、英、意军又相继占据。
在阁的东南、西南、东北、西北建设有代表佛经“四智”的红、白、黑、绿四座喇嘛塔。四大部洲与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:普宁寺的四大部洲用了同一图纸,因此一模一样。被毁与重建:颐和园四大部洲这组建筑,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。光绪十四年,只在原地上修了一层香岩宗印之阁,其他仍是瓦砾一片。
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,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、苏州街、景明楼、澹宁堂、耕织图等景区,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,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,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,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更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。
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,是我国保存最完整、更大的皇家园林,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,属于之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。公元1750年,乾隆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。1860年,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。1888年,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,改称今名,作消夏游乐地。
后山以清幽取胜。西自荇桥东至谐趣园为一条溪流,山坡水际留有清漪园时代的建筑残迹;北宫门南的松堂、须弥灵境、香岩宗印之阁、四大部洲等建筑群基址,以及后湖长桥两侧的苏州街。湖区,沿东堤分布有知春亭、文昌阁、廓如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