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:
- 1、上海古城墙的历史介绍
- 2、城厢镇河流与桥梁
- 3、城厢镇城垣兴废
- 4、老城厢:上海城市之根图书目录
- 5、以前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
上海古城墙的历史介绍
1、上海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,那时上海作为繁华的商业中心,人口众多,是货物的集散地。然而,倭寇的侵扰使城市遭受了巨大损失。
2、嘉靖三十二年(公元1553年)建筑城墙,并建了4座高台了望防敌。倭乱平定后,在高台上建起庙宇。箭台上建关帝殿,振武台上供真武大帝;制胜台上造观音阁;万军台上建丹风楼。建城墙上的这四座殿、台、楼、阁。
3、上海古城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,是为防御倭寇侵犯而建。在上海黄浦区小北门大境路一带,可看到一座残庙遗址和城墙颓垣残迹,这里就是被保存下来的一段上海古城墙。吊古怀旧,可以知道上海“筑城”和“拆城”的一段历史。
4、上海古城墙的遗迹位于南市区小北门大境路一带,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一座残庙遗址和一些破败的城墙。这些遗存见证着上海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(公元1291年)设立县治,到明代繁荣时期作为南北货物集散地的历史变迁。当时,江浙沿海倭寇侵袭频繁,如嘉靖三十二年的倭寇大洗劫,对上海造成了严重破坏。
5、年10月26日举办“上海老城厢史迹展”,介绍上海老城厢700多年的历史,展现了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教育、文化等方面的变迁。1996年4月~2000年7月,先后为浦西中学、市 ### 校、实验小学、市十中学举办5期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班,培训学生86名。
城厢镇河流与桥梁
新中国成立以来,城厢镇的河流和桥梁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县前港、三灶浜东段以及南北向小浜的部分区域被填平,随后修建了新川路和三灶浜路。
川杨河和浦东运河相交于县城东北角,与城区河流贯通,水上交通运输沿浦东运河北上,可通凌桥三岔港,对渡至宝山;南下与南汇县浦东运河相连。沿川杨河可西出黄浦江;东出三甲港达东海(长江口)。
三桥都由地方官和佛教寺院共同发起,民间捐款而兴修,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;桥身和拱券都用青石砌造,拱券都呈分节并列式排列,且两边都不设桥联柱,这些都是典型的元代桥梁风格和建筑方式。州桥,位于城厢镇府南街南端,横跨致和塘,建于元天历二年(1329),乃三孔石拱桥,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川杨河和浦东运河相交于县城东北角,与城区河流贯通,水上交通运输沿浦东运河北上,可通凌桥三岔港,对渡至宝山;南下与南汇县浦东运河相连。沿川杨河可西出黄浦江;东出三甲港达东海(长江口)。水陆交通十分便利。 河流与桥梁。建国后,50年代县前港、三灶浜东段和南北向小浜填平,后筑新川路和三灶浜路。
通过资料分析,杭嘉湖平原全面成陆后,钱塘江、杭州湾自5000a.B.P.开始至2600a.B.P.以前,岸线就向北推移,于4000a.B.P.前后,钱塘江与杭州湾位置雏形基本形成。
城厢镇城垣兴废
到了上世纪80年代,城墙的状况极其破败,川沙籍人士陶伯育出资进行了全面修复,使得城厢镇东南城墙一角得以保存,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这段历史的遗迹,见证了城厢镇城墙的兴废变迁。
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朝廷从里人乔镗、王潭之请,兴筑川沙城。九月始筑,十一月竣工。城周围四里,高二丈八尺,阔三丈有余。门四,堞楼如之,东门名镇海,西门名太平,南门名迎瑞,北门名拱极,月城四,雉堞三百七十二垛,炮台十二座,吊桥四,濠阔一十二丈,深一丈五尺。
还扩建了川沙中学、五三中学和城厢镇小学等,教师进修学校在西城河东畔。新建的川沙人民医院在北门,中医院在南门,川沙气象站在南门。烈士公墓在北门体育场东首。 附:城垣兴废 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朝廷从里人乔镗、王潭之请,兴筑川沙城。九月始筑,十一月竣工。城周围四里,高二丈八尺,阔三丈有余。
五代至北宋末期,高季兴大筑重城,首次使用墓砖筑城,开启了荆州城用砖筑墙的先河。砖城墙的出现,标志着城墙构筑方式的显著飞跃。南宋至元代,城墙经历了靖康之难和元军攻占后的严重破坏,至明代,湖广平章杨景修复了元代城墙,明崇祯时期,张献忠虽下令拆城,但大部分城垣得以保留。
作为历史文化名城,扬州有悠久的历史,那唐朝时期建造的城垣就是见证,也仿佛在诉说着扬州千年的历史,给人们讲诉关于扬州的过去... 扬州有城,始于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末期。历经秦、汉、魏、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直至隋、唐,城垣虽有兴废,但城址未变。《梦溪补笔谈》载:“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。
老城厢:上海城市之根图书目录
上海老城厢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,是城市之根的缩影。从古城的构筑到近代变迁,每一砖一瓦都记录着历史的痕迹。城墙、城门和城厢,见证了城市的初创与演变。
上海城市历史的根基——《老城厢:上海城市之根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史料,以其图文并茂的方式,展现了专家学者们的智慧结晶和深度研究成果。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,更致力于普及上海深厚的历史文化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这座城市起源的大门。
而11路公交的“老西门─老西门”,就像一个时间的标签,提醒人们这里是上海的起点,也是现代与传统的交融点。尽管老城厢在快速发展的上海中显得有些慢节奏,但它依然是理解上海变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想要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根与魂,就必须深入老城厢,感受它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市井生活。
论经济上海强些上海和北京的区别首先在于小和大。北京的马路、楼房、天空和风沙,体积都是上海的数倍。刮风的日子里,风在北京的天空浩浩荡荡地行军,它们看上去就像是没有似的,不动声色的。然而透明的空气却变成颗粒状的,有些沙沙的,还有,天地间充满着一股鸣声,无所不在的。
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。 我们所说的上海人, 通常意义上是指出生在上海的人, 他们的父辈或祖父辈, 以前从外地迁来上海居住。 这也就是我们大家经常在讨论的那一部分上海人。 这是狭义上的上海人。 广义上的上海人, 是指居住在上海的人。 这除了刚刚提到的老移民以外, 还包括本地人和新移民。
以前的上海是什么样子的
听说上海以前是个渔村 海地区,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(唐天宝十载)析嘉兴东境、海盐北境、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。1277年(元至元十四年)升华亭县为华亭府,第二年改为松江府。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、娄、上海、青浦、金山、奉贤、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。
以前穿的毛衣都是去上海买的,现在的上海还是有那种没厕所的房子。。
听说上海以前是个渔村 海地区,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(唐天宝十载)析嘉兴东境、海盐北境、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。1277年(元至元十四年)升华亭县为华亭府,第二年改为松江府。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、娄、上海、青浦、金山、奉贤、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。
据考证,在距今5000年前的菘泽文化时期,上海地区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平原,上海的先民就已在此留下了足迹。春秋时期的上海,属吴国,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,后属楚国。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,封为春申君,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,上海的别称“申”就源出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