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:
包公文化园观后感
1、千年包公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【1】包拯是我国北宋时候著名的清官。人们都称他包公,很少提他的名字。流传很广的古代通俗小说和传统戏曲中,有不少关于包拯的故事。可是,小说戏曲中的包拯,和历史上的包拯,事迹却有很大的出入。小说戏曲中的有些情节,完全是虚构的。
2、【包公文化园观后感】 6月10日,根据局机关党委的组织安排,我和其他同事一道,冒着炎炎夏日,怀着一颗崇敬之心参观了肇庆包公文化园。 肇庆包公文化公园是在原包公祠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,总占地面积100亩,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,由包公祠、清心园、文化广场、文化街和观景平台5部分组成。
3、千年包公观后感二: 既要强调为政之制又要重视为官之德 历史上真实的包公以孝、刚、廉、明著称,后来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包公以善断狱案闻名,被誉为折狱断案“箭垛式人物”、“东方的福尔摩斯”,并形成独特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包公司法文化。
4、包公观后感1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、坚持正义的官员,便常用“包公再现”、“铁面包公”等话语表示肯定,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,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“包公”一样的好官、清官。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“清官情结”。
包拯的故事,400字。急!急!急!
1、不过,《包拯集》并不是包公生前亲自编撰的,而是在包拯死后,后人为了纪念他,搜集整理加以印行。 这本论文集几乎囊括了包拯一生中所有的奏摺、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、意见,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阅世态度,尤其他关于反对增加农民负担和精兵简政的建议,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及现实意义。
2、包拯吃鱼的故事 包拯早年丧母,是嫂嫂将他养大,包拯称她为嫂娘。包拯考中进士要到外地做知县。上任前一天中午,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。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同吃,嫂嫂没答应。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,剩下的留给包勉吃。吃晚饭时,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,他就将鱼的另一面给吃了。
3、包拯打开官府正门,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,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。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,侵占了惠民河,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,正逢京城发大水,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谢全部毁掉。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,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,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。
4、我家门前有一条河,名叫包河。早晨,它在朝霞里迎来早锻炼的人们;中午,它在阳光下陪伴玩耍的孩子;傍晚,她在暮色中送走散步的老人。包河绿似碧玉,绕护着合肥城南多它静静流淌,向人们诉说着她的故事和变迁。在北宋仁宗年间,合肥出了一个大清官,名叫包拯。他铁面无私,执法严明。
历史上真的有包拯吗?真正的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?
包公在历史上实有其人。包拯(999年-1062年7月3日),字希仁,庐州合肥人,北宋名臣,曾官至枢密副使、礼部侍郎、给事中等职。由于他秉公执法,刚直不阿,为民做主,在宋朝时就获得官方和民间好评。所以,关于包公的传说、野史、小说、戏曲和说唱多起来。
历史上真的有包拯这个人。包拯,999年在庐州合肥出生,他的字叫做希仁。是北宋时期的名臣,也是一代清官。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,他28岁中进士,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。
包拯,生于北宋咸平二年(999年)。(在《铡包勉》和《包公赔情》等 戏曲里,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,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,这不符合历史实际。事实上,包拯的幼少年时代,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。)官场生涯 包拯长大后,也极为孝顺父母。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,曾经弹 劾包拯“素少学问”。
开封府导游词
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开封府,是以宋代的开封府为原形重新修建的主题文化景区,占地60余亩,建筑面积1。4万平方米,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遥相呼应,形成了”东府西祠”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, 开封简介导游词3 游客朋友们,在开封府府门广场前有一方照壁,南面是”开封府”三个大字,北面是一只似鹿非鹿。
开封简介导游词1 欢迎大家到我们开封来,我是大家次此开封行的导游。 我们开封古城汴梁、汴京、东京,简称忭,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,先后有战国时候的魏,五代时期的后梁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以及北宋和金定都于此,所以开封素有七朝都会之城,下面我就用七个一给大家介绍一下开封。
一曲“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”,令人荡气回肠,引起几多瑕思神往。“开封府”位于开封市包公湖东湖北岸,占地60余亩,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,气势恢弘,巍峨壮观,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应,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,形成了“东府西祠”楼阁碧水的壮丽景观。
大家来到开封旅游,自然就会想到北宋名相包拯,他是清官的代表,百姓称之为包青天。开封的包公祠,便是后人为纪念包公而修建的。包公名包拯,字希仁,庐州人(今安徽省合肥人)。包公幼年家贫曾在合肥兴化寺读书,28岁取进士,任大理寺评事。